当前位置: 首页>>改革>>理论研究>>正文

推动编制资源下沉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2020年09月15日 08:51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下放权力的同时,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充实加强基层一线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更多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下放给基层,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一些地方在下放权力的同时,还探索了“减上补下”或“减县补乡”措施办法,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如上海市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将执法队伍中不低于85%的编制全部下沉到基层一线,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资源履行综合执法职责。河南省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实行编制资源“减县补乡”政策,从县级机关向每个乡镇(街道)调剂编制10-15名,并通过完善财政保障、工资福利、考核奖励、后续管理等配套政策,激发了下沉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了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惯例。上海、河南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持续推动编制资源下沉。这些年来,基层承接了许多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如果编制不能下沉,就会出现接不住、接不好的问题。必须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对上级机构做好“减法”,对基层急需岗位做好“加法”。合理确定下沉数量,规范下沉程序,加强后续监管和考核,既要防止部门简单“甩包袱”,又要切实解决基层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基层的事基层办、基层的事有人办。

严格控制自下而上调整编制。从编制配置情况看,基层编制总量仍然偏紧,且面临进不来、留不住的囧局,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采取有效措施固牢基层编制资源根基,防止基层力量被抽空、被弱化。对于地方跨层级调整编制事项,除党中央统一部署的体制改革以及因区划调整确需跨层级向上调剂编制的外,其他原则上一律不允许向上调整。对于因体制改革或区划调整确需跨层级向上调整编制的,也要从严从紧控制,严格审批报备程序。

统筹使用好基层现有编制资源。从各地情况看,基层编制既有空编过多的情况,又有统筹不够的问题。要探索统筹使用基层现有编制的有效措施,鼓励基层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到刀刃上、关键处。探索综合设置机构,精简领导职数,加大内部挖潜,做强一线工作力量。借鉴一些地方开展“县管乡用”的有益探索,赋予基层党委、政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统筹使用现有各类资源的权力,形成基层工作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鼓励基层大胆改革创新。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实践表明,改革的源头活水在基层,改革的经验来自基层。要允许基层进行差别化探索,比如,乡镇(街道)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不再固化到具体内设机构,由党委、政府统一调配、统筹使用。又比如,赋予乡镇(街道)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乡镇(街道)编制出现空缺时,优先从事业编制人员中招录。进一步下放权力,使乡镇(街道)对县(市、区)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派驻干部考核等拥有一定权限,强化乡镇(街道)层次的管理指挥权等。(作者:边三平 来源: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上一条:保障基层有效运转应着力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 下一条:打造“全省一单” 推进转型升级 ——安徽省深化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