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临沂市兰山区将明晰县乡职责、规范“属地管理”作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不断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党建引领,提升定力。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深度融合,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实现党建资源要素全部入网入格,加快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兰山街道把“网格”划在楼上,实行一“网”到户。砚台岭社区共65栋楼房,约220个单元,常住人口2000多户5288人,另有流动人口4100余人。为更便捷服务群众,实现党组织由“管理发展型”向“为民服务型”转变,社区在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了网格化“行政”建设,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总网格长,各支部书记担任网格员,每栋居民楼选拔1名楼长,每个单元楼宇选出了1名楼宇长。在整个社区形成了1个党委、8个支部的党组织体系和1名总网格长、8名网格员、65名楼长和220名单元楼宇长的架构。
二、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坚持“区级统建、部门协作、全区通用、个性定制”的建设理念,打造兰山区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全要素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实现一个终端采集、一个中心共享、一个平台联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一个中心共享,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创建“群众公社”服务品牌,按“10+1+N”模式设立10个常驻窗口、1个随驻窗口和1个综合窗口。一个平台统揽。按照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赋予各级平台指挥调度、分流指派、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权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体系。目前,兰山区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已全部建设完成,实现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全覆盖。一网统管,兰山区依托“雪亮工程”信息系统,整合党建信息平台、智慧民调信息系统,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强化信息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综合集成,推动社会治理服务一网覆盖、信息流转闭环、多线协同发力,全面开启“属地管理”事项办理直通车。全区基础网格员共上报各类信息202768条。
三、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兰山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破原来综治、消防、民政、计生等各领域工作,实现一网多用、全科统揽,将“上面千条线”用“下面一张网”全面兜底。创新探索“1+X”事权改革机制,按照重心下移、条专块统、权责一致的原则,区别镇街、经开区功能定位,优化镇街、经开区职责事项清单,明确区级统筹核心事权10项、区镇共有事权18项、下放事权90项。将规范“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进行颗粒化,细化为具体事项,纳入《兰山区网格化治理事项》,理顺条块关系,方便发现问题在平台进行上报,实现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吹哨有力度、报到有速度、诉求有回应。依托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信息系统,智能统计考核数据,实时查看各部门单位工作进度、数量、办结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考核,通过数据体现各部门单位和网格员的工作成绩,确保公正公平。同时,出台《兰山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
四、下沉力量,增加动力。根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以事权划分为依据,以推动规范“属地管理”工作为落脚点,破解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3月27日,兰山区召开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派驻工作会议,印发了《兰山区规范派驻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建设方案》。4月17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召开执法中队派驻启动会议,就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派驻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截止目前,兰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已向11个镇街道派驻执法人员22名,派驻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与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按照“一次办好”改革要求,兰山区深入推行审批服务便民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资源整合和办事流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按照“区级授权、镇级委托”的模式,兰山街道51个社区村全部建成便民服务站,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在社区村便民服务站全面实行网格员代办,同网格化工作深度融合,高效整合资源,推动服务重心下移。山东省首张村级服务站现场办理的营业执照在砚台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发放。砚台岭社区也成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商事登记村一层级办理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