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能,抓好教师队伍内部资源挖潜,沂水县坚持资源周转、编制周转、岗位周转、人员周转“四位一体”总路径,统筹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推进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有效应对2023年入学高峰。
资源周转,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能。增加城区学位供给,综合考虑居住人口容量,科学确定学校服务半径、数量及规模,统筹调配现有资源。在城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小学1处,改扩建中小学8处,新增学位10200个,有效应对2023年度入学高峰。优化调整农村教学点布局,对生源少、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农村学校及教学点进行整合撤并,将农村教学点整合至25个,有效缓解布局分散造成师资零散问题。
编制周转,推动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强化动态管理,7月份,教育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各学段学生规模变化、师资结构等情况,重新核定各中小学校教师编制。加强编制倾斜,根据城镇化进程,大量乡镇中小学生源流向县城,合理核减乡镇中小学编制,将编制向城郊学校或新建校倾斜。实行师资跟随高峰跨学段流动机制,今明两年教师招聘计划重点招聘具有初中资格证教师,可先任教小学学段,跟随高峰流动跨学段任教,避免造成师资浪费。
岗位周转,抓好教师队伍内部资源挖潜。实行系统内部流转,通过集团化办学、大学区制管理等方式,推动县域内城乡间、学段间、学校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组建县实验中学、第四实验中学和沂蒙中学3个教育集团,将9所中小学纳入教育集团管理,根据岗位空缺情况,教师集团内流动。深挖现有教师潜力,加强教师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职称晋升及续订聘用合同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师要进行转岗或低聘,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发中小学人才活力。
人员周转,建立系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编办联合教育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若干措施》,制定中小学教师支教、轮岗工作计划。根据超编学校的富裕学科情况,结合缺编学校的缺编情况进行交流轮岗,将323名乡镇教师派到县直学校跟班学习,有效缓解城区教师力量不足问题。实行支教激励机制,保障交流教师福利、工资待遇不变,在职称评定荣誉评选中适当加分,增加教师交流积极性。